在广州南沙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二○二四)》中,加强粤澳协同合作提升澳门城市的报告引发关注,这一由澳门与广州工商界及学术界联手研究的课题提出积极建议。
澳科创潜在优势
报告指出,抓住历史机遇增强澳门城市科创“核”能,参与大湾区国家科创中心建设,打造澳门国际科技创新高地,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是澳门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报告称,澳门科创科教资源丰富,有潜在优势。去年澳高校在校学生四万四千人,其中硕博研究生约一万五千;高校学生占澳门总人口约百分之六点三,且科创资源高度集中在四间大学。
回归后澳门快速建立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大湾区科创主体和基石地位。如澳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外多家机构联合研究,去年发射澳门首颗“澳门科学一号”,是世界首颗也是迄今唯一利用近赤道轨道监测赤道附近南大西洋异常区(SAA)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科学探测卫星。
正视短板与挑战
报告承认澳门科创发展面临短板与挑战。一是科技基础实力偏弱,与创新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承载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发展需要,亦不足以支撑澳门产业转型与高品质发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不足,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合作发展的潜力有待挖掘,新兴产业培育缓慢,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衔接以及协同发展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需要继续重视和发挥横琴深合区腹地作用,拓展科技创新的合作领域。四是科技创新人才存在结构性缺乏,制约澳门科创发展,特别从事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等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稀缺,高层次人才结构性缺乏不易解决。
深合区建研究院
报告就加强粤澳协同合作提升澳门科创“核”能提出建议,首先是构建粤澳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用机制,弥补澳门资源不足短板,探索“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澳科技资源开放共用机制。其次是聚焦澳门科创新需求创新合作模式。如推动与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研平台合作,在澳门和横琴深合区共建创新研究院。支持以澳门出资、广东出园区,在粤各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珠穗深联办澳门中医药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和产业集聚区。
再是立足粤澳科创禀赋优势,携手共推澳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横琴深合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标志进入大湾区销售。
鼓励参与粤工程
此外是充分发挥澳门国际化优势,连结广东和全球资源,有效解决澳门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性缺乏难题,补齐人才缺乏短板。最后是加强粤澳科技创新治理政策的协同合作,鼓励澳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参与广东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