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海内外关注的第26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昨日在深圳开幕,吸引来自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家知名企业参展。高交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本届高交会设置国之重器重大装备、科技巨头产业链、专精特新及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电子信息与大数据、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低空经济与空天等专业展区。17大产业与22个专业展的展区规划,创高交会“专题专展专业化”细分历史之最,全面展示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发布高新技术最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与洽谈。香港文汇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本届高交会上,香港企业身影比以往更多了,香港科技融入大湾区势头强劲。
本届高交会上,由香港创新科技署及贸发局携手合办的香港馆吸引了22家企业和机构参展。香港文汇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香港馆展品十分广泛,包括机器人、纺织及成衣研发、纳米材料、供应链等等,参展方较往届更加广泛,香港检测和认证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园、香港研发中心及初创专区均现身本届高交会,香港科技园携11家企业首次参展,推介园区“独角兽”企业。香港理工大学则带来增强现实(AR)引导手术导航系统,通过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视觉,辅助医生引导手术,以使得手术更加安全和精确。
仪器自主合成材料提效10至100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亦展出了一批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的代表性创新成果。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展区现场,一台仪器正自主进行材料的合成,这是该校朱熹教授团队研发的“AI学术导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李学金介绍,“这台设备不仅可以合成化学材料,后续的测试、论文写作等都可以一气呵成。这种AI实验室可以一个月完成一位研究生三年的工作量,将科研效率提高10倍甚至100倍。”
香港贸易发展局大湾区服务中心主任曾沂靖表示,参与此次高交会的初衷有三,第一是借助这个大平台寻找客户,更好服务他们的产品、拓展市场;第二是希望助力香港研发中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第三是宣传推广香港领先的科创生态圈,邀请海内外科技企业、国际人才投身到香港创新热土中。
AI手术系统与港京医院进行临床合作
曾沂靖还指出,科技产品直接复制到海外并不适用,特别是人工智能涉及到数据等敏感问题,必须按照当地监管要求及习惯。香港要用好“一国两制”优势,内地科创企业可以通过香港平台拓展海外市场,对接各种科研成果。“内地企业在香港与科技企业或研发机构合作,先做一个香港版本,然后通过香港版再复制到海外,成为国际版,可行度和欢迎度都比较高。”
参展企业BRAILLIC是从香港城市大学孵化的项目,现场展示了其研发的增强现实的手术导航系统与设备。“带上设备,就仿佛有了一双『透视眼』,可以准确瞄准脑部操作区域。”BRAILLIC首席技术官丁致远介绍,使用这一AI手术系统和设备,能将手术操作的准确率从现在平均30%提高到约90%,目前已与香港、北京的医院进行临床实验的合作。
明年深港有望实现多模态交通运行
香港应用技术研究院(应科院)展位负责人苏先生在本届高交会期间向香港文汇报表示,2022年大湾区推出互联互通路线图,其中包括落实深港智慧交通科创走廊,随着无人驾驶和智慧交通的发展,明年深港有望实现多模态交通运行,保障自动驾驶与常规驾驶并行状态下交通畅通和安全。
据介绍,应科院启动了多模态交通数据预训练大模型的研发,整合车辆轨迹、道路地图和交通信号等,将多模态、自监督、大模型应用於智能交通系统,实现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比如,香港右舵左行,深圳左舵右行,南下香港的深圳车主将收到合规开车和行驶提示,在不同场景中,通过多模态交通技术,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智慧”切换。目前,特区政府已经批准自动驾驶可以上港珠澳大桥,并将与珠海和澳门协调合作,推动跨境互联互通。
另外,香港文汇报记者在现场看到,香港馆工作人员大力推介即将在港举办的科创交流活动,今年12月国际创意展览、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等将陆续举办,明年4月香港国际创科展亦引人注目,吸引来自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界人士积极关注香港科创。
(记者 李昌鸿、胡永爱、王凯辉 深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