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港澳速递

李家超:香港经济转型不可逆转 会制定政策支援企业及照顾劳工

2025-08-05 15:31 来源:文汇报

字体大小:

70250804090210000110_1.jpg

行政长官李家超(中)、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右二)、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左一)和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右一)等昨日在2025年施政报告第二场地区谘询会上听取市民意见。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康敬)2025年施政报告将於9月发表,行政长官李家超昨日上午到元朗出席施政报告第二场地区谘询会,聚焦“拚经济谋发展”和“惠民生建未来”两大主题,约120位来自不同背景的市民参加。政府至今举办超过40场谘询会,收到超过5,500份意见书,按年增约一成。李家超会后提到,香港正处於不可逆转的经济转型期,各行各业在转型进程中会有不同步伐,但形容转型会带来进步,是打赢竞争对手的唯一出路,也是令香港经济更强大的必经之路,政府会制定积极政策创造机遇,亦会支援面对压力的企业,照顾整体劳工。

施政报告公众谘询早於6月16日展开,政府至今举办了超过40场谘询会。昨日在元朗公立中学举行的地区谘询会,历时两小时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李家超和司局长听取市民发表意见,涵盖议题广泛,包括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创新科技、金融发展、文化体育、教育、青年、扶贫助弱、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第二部分是小组讨论,出席市民获分为四组,分别围绕“拚经济谋发展”和“惠民生建未来”两个主题,与李家超及司局长进行深入交流。李家超轮流与每个小组的市民交流和讨论,听取意见。

李家超表示,香港虽面对外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但机遇大於挑战,又提到香港过往经历多次经济转型,由大笪地卖大光灯可以卖到成为百万富翁,到商场林立而大光灯式微;从打字机转型到电脑时代;由BB机(传呼机)到每人都有手提电话……转型会带来进步,转型路上有人跑得更快,但有人需要扶住一起走。

收意见书逾5500份 年增一成

“在经济转型期中,因应行业更替,一些劳工亦需要转工,会影响整体就业情况。”李家超表示,政府会在不同环节用较精准的方法处理,“我们会秉持着一个原则,既照顾不同行业的需要,亦照顾整体劳工的问题。”

“香港人有韧力、有方法,加上国家对香港的全力支持和爱护,只要我们求进求变,我们就能够战胜对手,发展得更好,生活有更好保障。”他强调,政府会继续制定积极政策,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开拓新市场,亦会支援面对压力的企业,令整体经济发展得更好。

政府已举办超过40场谘询会,还透过不同途径接收市民意见,目前共收到超过5,500份意见书,较去年同期多约10%。李家超分享三点体会:

建北都区引入新方法新用料

第一,市民普遍认同本届政府主动改革,处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亦有不少市民乐见香港在很多国际评级方面不断上升,认为是最客观的成绩表;

第二,制订政策要宏观、微观兼备。宏观方面,要发展经济,但要以微观政策改善民生。这点使他更重视在制订政策时要照顾细节,权衡利弊,更要多做解说,令市民感觉到政策带来的正面效益,令他们觉得有认同感和获得感。

第三,社会重视北部都会区发展,支持他提出要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这个发展新引擎,应该以破格思维,只要安全又有效益,任何地方的建造方法和用料都可以采用,要引入新理念、新办法,提速提效发展。

李家超昨日回应市民意见时亦提到,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是重中之重,政府会大力推动在北都区引入创科、生命科技等高端及含金量高的产业。同时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面,他提到要推动总部经济,令更多公司来港设地区总部。

特首即场回覆市民建议

多位市民希望推广数码应用

李家超:数据过河很重要,涉及到北都区发展,北都区可以引进不同地方的高端科技到港,再“走出去”,政府在河套区会有创新做法。

有市民关注屯门西填海发展,亦有市民呼吁政府改善东涌和将军澳的交通

李家超:发展重要,但居民的生活、日常配套都重要,政府制订政策时会重视基建特别是交通配套。

有市民关注香港人才引入

李家超:香港经济竞争力在过去两年升级,大政策方向是对的,但在细节方面要做得更好,在吸引外国、内地公司来港方面会继续努力。

有市民认为,精准扶贫的钱要到位

李家超:精准扶贫理念与施政理念“以结果为目标”同样重要,以往重视有津贴让大家申请,但是否落到地呢?建议先找最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确保资源最到位,我们不只是给钱,而是要这些钱到位。

70250804090210000110_2.jpg

李家超(中)在元朗出席施政报告第二场地区谘询会后接受采访。香港文汇报记者北山彦 摄

强调重视社福 李家超:要支援照顾者

(记者 康敬)有市民在昨日的地区谘询会上,表达对社福政策的关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政府重视社福,而社福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政府要继续努力,包括在照顾有需要人士的同时,亦需要支援照顾者。

有市民建议政府提高市民对数码化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并减少长者的数码鸿沟。亦有从事安老服务的市民希望,政府为地区上的长者提供数码化训练。李家超承认,香港在数码应用方面,处於“唔系高嘅起步点”,要加强数码应用,包括安老服务数码化等,希望与各界一起努力。

有市民提到,智障人士轮候院舍宿位的时间漫长,最少排队10年,令他们的长者监护人在照顾上辛苦吃力,希望能够增加院舍的数量。亦有市民提到,倚老养老,甚至是倚老养残的问题在社区普遍。李家超回应指,从整体角度分析,目前政府的经常性开支当中,社福开支占比最高,占22%,无论从政策,还是资源运用上,政府都是重视社福,目前不少长者仍然精力充沛,希望做到健康的长者可以协助到其他有需要长者。

支持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

有来自东涌的少数族裔大学生表示,希望中小学能够为非华裔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广东话和普通话的支援,有助他们未来在本地就业,以及配合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

李家超回应时形容,少数族裔在他心目中是“香港大家庭”的一分子,希望他们融入社会整体发展,在教育上他同意需要特殊的措施协助他们,过去也支持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亦因应不同少数族裔的需求,成立少数族裔人士支援服务中心和少数族裔关爱队,不过他形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少数族裔的支援,政府会继续努力。

70250804090210000110_3.jpg

吐露港公路近梅树坑昨日早上水浸,渠务署工人冒雨疏通渠道。

从大厦迅速恢复水电 看到地区治理进步

(记者 严锴华、萧景源)在2025年施政报告第二场地区谘询会上,不少市民关注地区治理问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强调相当重视地区意见,特区政府致力强化地区治理,重要是令政策落地,与市民对接。他指出,近日在极端天气下,或大厦出现停电停水事故时,部门的反应快了,再凝聚地区人士的力量,由以前可能需时两星期才恢复,现在已缩短至两三天,虽然未达到他的最终目标,但整体已有进步,惟现时有部分体制仍然未能配合,例如物业管理有否将应急方案落实好。

盼官民齐心合力改善社区

西贡区居民陈先生建议政府於施政报告中加大对各区民政处人力与资源的投放,提升工作效率。市民梁先生则表示,做事不应“work in order”,而是民间应“work together”,认为不应将所有责任推给政府。

李家超形容大政策是“大动脉”,地区层面则是“微丝血管”,后者有助政府政策打通“任督二脉”,强调市民提出的“work together”概念和他的施政理念完全一致,官民必须齐心合作,才能有效推动社区改善。

他表示,近日接连的暴雨体现到“work together”,由地区人士反映问题,与政府共同努力解决。

以黄雨为例,天文台前日晚上10时35分至昨日上午11时20分,13小时内先后三度发出黄色暴雨警告,其间在大埔录得每小时逾100毫米雨量成为水浸重灾区,有村民报称被洪水围困屋内,林锦公路水深近1米及吐露港公路一度要封闭。

渠务署派遣超过50队紧急应变队伍四处疏通渠道,令积水迅速消退,无人受伤及未造成严重影响。渠务署、天文台和路政署保持联系,随时快速派遣紧急应变队伍处理水浸个案。

【花絮】剪纸非遗传承人盼港认可机制与内地衔接

(记者 康敬)在昨日的地区谘询会上,不少市民关注香港文化政策以及文旅产业发展,行政长官李家超回应时指出,大家可以朝“主题+旅游”方向思考,从场地、人才、资源、内涵以及政策配合五大方面推动,说好香港文化故事。

有屯门居民提到,内地文创产业发展蓬勃,例如将老旧的乡郊建筑物变身为文创商店或艺术展区,吸引年轻族群和旅客打卡,希望特区政府能参考内地这类模式发展新界部分区域,将乡村文化转化为文旅产业。

有剪纸非遗传承人希望香港未来的非遗传承人认可机制与内地衔接,对於已获内地认定的传承人香港能减少认定程序。他建议政府设立平台链接香港非遗设计师和传承人,合作推出一些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吸引青年之余,亦能促进消费。

有市民关注香港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政府从保育文化的角度推动香港中医药产业发展,如打造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区等,亦可以与电影产业相结合,把香港中医药的小故事透过电影输出到全世界。

李家超表示,大家探讨文化议题时多关注“旅游+”产业,除了“中医+旅游”可以旅游带动中医发展,同时也要培养更多行业人才外,香港拥有许多非遗,他形容是“吸引外国游客的宝藏”,可以用“主题+旅游”的方式来思考推动。

【记者手记】市民密密发言 官员密密记低

(记者 康敬)最近香港天气不稳,昨日上午间中有骤雨,但市民参与地区谘询会的热情不减。会上,记者亦体会到行政长官和在场官员与市民的“交心”。从事不同行业的市民、学生,以及退休人士都愿意,并敢於将平日於工作和生活中留心观察到的民生难点,提炼成建议向官员反映,一个接一个的市民起身发言,相信与他们见到特区政府“强势但谦卑,且执行力强”不无关系。

李家超和一众政府官员在现场“密密记”,听得仔细,特首回覆亦入情入理、十分认真,正如李家超在会上提及地区治理议题时向市民承诺:“如地区解决到,就地区处理;解决不到,就由政务司成立的专组处理;再解决不到,就到政府,由我来统筹。”

也许,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能提升市民的信心,让大家愿意在这样的谘询会上表达自己的心声,最终帮助行政长官制定一份反映民心民意的施政报告。

70250804090210000110_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