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鸣的父亲林传(中间白色衬衫)在抗战期间。 受访者供图
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副会长林鸣。 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香港抗战遗址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乌蛟腾交通站旧址。
尹东平讲述,他父亲当年要长期往返九龙与香港,到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取得中央指示,回到九龙传达工作。 香港文汇报记者康敬 摄
1975年春节,尹林平(后排左二)全家合影,前排右一为次子尹东平。 受访者供图
毛泽东当年在尹林平的请示中作出批示,称赞尹“似很有办法”。 受访者供图
林诗键昨日领取证件等资料,为观礼作准备。 受访者供图
沈慧林(左)从小接受祖父(右)教育,学习中华文化和历史,爱国情怀深植于心。 受访者供图
沈慧林(左)出发前往北京,与友人方力申开心合照。 受访者供图
杨永杰在阅读香港文汇报近日刊出的“聚焦九三阅兵”系列报道。 受访者供图
姚柏良曾参与购买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该舰访港时特意上舰参观。 受访者供图
梁美芬 受访者供图
林顺潮昨日(2日)刚飞抵北京就开心自拍一张。 受访者供图
冼汉廸昨日(2日)从香港出发前往北京。 受访者供图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何建宗 受访者供图
今日(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领的代表团一行共约360人昨日抵达北京,在京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在香港亦有抗战老兵后人、香港市民期盼着这场展现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盛会。
香港抗战老兵的后人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讲述从抗战时期到如今,香港与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历史,分享身为后人亲历祖国从积弱积贫走向繁荣富强的可喜变化。80年来,抗战精神这笔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路激励着香港人克服艰难险阻,与祖国人民一起,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香港文汇报记者 郑治祖、黄子龙、黄子晋、康敬、严锴华
原东纵政委子忆父智谋:中央批示赞“有办法”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康敬)“我父亲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户贫农家庭,他是家中独子,青年时期参加赤卫队,后来又参加了红军的三次反围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战当中。他文化程度虽不高,但是打游击的经验丰富,十分警觉,管理也有一套。”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的儿子尹东平日前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讲述父亲的故事,语带自豪、敬佩,又有些许遗憾。其父去世那年,34岁的尹东平刚刚到香港发展,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后来,他在香港经历港英政府管治的无奈和香港回归祖国后的高度自治,如今他也要接过这份传承抗战历史精神的红色使命,让港人明白国家与香港始终是命运与共,不可分割的血肉连接。
按指示营救800名民主文化人士
香港文汇报记者日前与尹东平在红磡做访问,眼前这片维多利亚海港恬静怡人,谁想到日占时期,尹父经常渡越维港往返九龙与港岛,带领东江纵队配合中共中央的指示成功执行惊天动魄“秘密大营救”,先后安全救出民主人士、文化人士、知识青年及其家属约800人。
尹东平说,当年的香港就是国际消息情报中心,其父还参与制定3条营救路线,以及安排武装护送,应对日寇盘查等等工作。
“父亲曾被毛主席评价『似很有办法』。”尹东平向香港文汇报记者展示了一张1945年的文件图片,上面有毛泽东的批示。谈起父亲的“有办法”,尹东平如数家珍:父亲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当时就规定队伍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停留3天,也是这份警觉,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物品损耗。
感慨昔日拾人弃枪 今军力强大
尹东平说,在港英时期,为了保护后辈的安全,老一辈可能比较少跟后辈说以前抗战的事情。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身为老战士的后人,他很高兴见到香港特区政府近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愈来愈多学生到内地去交流,看祖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综合实力逐步提升,香港从经济、民生层面都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才迎来如今的发展。
他不禁回想,父亲当年打游击时,军事物资匮乏,最开始要靠拾获其他人不要的武器,如今国家的军事实力愈来愈强大,“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祖国强大而自豪。”尹东平计划今日待在电视机前等着这场盛大的阅兵。
老兵后人:父投身保家卫国 守住根望向未来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黄子龙)“当年游击队初到乌蛟腾村,村民见到他们衣衫褴褛、没穿制服,以为是土匪,拿起竹竿就驱赶。”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副会长林鸣忆述,父亲林传与一班乌蛟腾村村民初见抗日游击队时,一度兵戎相见,后来却被游击队的真诚打动,加入保家卫国的行列,打开香港抗战篇章。八十年过去,祖国由当年积弱积贫摇身变成盛世强国,而香港始终与祖国血脉相连,从抗战到改革开放,再走向富强,林鸣说:“无论是抗战时守护家园,还是现时助力国家,香港人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守住根、望向未来。”
忆父与村民被游击队热诚感动
林鸣的父亲当年是乌蛟腾村的普通村民,起初对“不请自来”的游击队充满戒备。直到村民见到游击队日间主动驱赶土匪,夜间就悄悄睡在山边,风吹雨打也不骚扰乡里,才渐渐放下防备。
后来,村民主动腾出处所,煮番薯、炒青菜招呼队员,筑建村民与战士之间的情谊。林父后来也加入游击队,目击日军的残暴,深明“保家”二字的分量,“这里有屋企、有乡亲,守住这片土地,就是守住自己的根。”
秘密大营救 守护文化火种
“在香港抗战史上,最动人、作用最大的莫过於秘密大营救行动。”林鸣介绍到,1941年香港沦陷后,数百名滞留港岛的文化精英、民主人士陷入险境,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展开空前绝后的秘密大营救行动,把茅盾、邹韬奋等文人从日军眼皮底下转移到安全地带。林鸣展示了当年的路线图,指着纸上弯弯曲曲的山道说:“队员同文人换衫,教他们扮农夫、走山路,队员有时要在树洞里藏一日,只为保住中国的文化火种。”
获救的文人后来在内地继续办报、写文章、制作抗战电影,而港九独立大队的付出,令香港成为抗战时期“不灭的文化据点”。林鸣强调,这场营救不只是军事行动,更是“文明的守护”,香港用包容与勇气,保住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从父亲口中的烽火岁月,到亲历的时代巨变,70多岁的林鸣见证了香港从“苦日子”到“繁华地”的蜕变。他忆起小时候,米、糖、油都要凭票供应,为买物资,凌晨两点就排队,“排到头,卖完就冇,唯有空手返屋企”;全村人挤在一起看9寸黑白电视,画面模糊却看得津津有味。“现在可不同了!”林鸣感慨道,现在超市里粮油充足,电视有数十个台、年轻人拿着手机就能看世界,能够赶上这个时代,“真的非常幸福。”
港守好“国家窗口” 与内地同进步
林鸣说,香港向来是“国家的窗口”。改革开放初期,海外资金、新技术透过香港进入内地,过半的外资都经香港到内地经商,香港就像桥一样,连接祖国与世界,“过去如此,现在一样,将来亦不会变!”他认为,香港的角色依然独特,“『一国两制』下,香港有自己的金融、法律体系,外国企业愿意透过这里同内地合作,而香港青年亦可以去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两边互相补足。”
他举例,早年香港人带彩色电视回内地,现在内地的高铁、5G技术让香港人惊叹,“ (口依)家系两边一齐进步。”
林鸣现在最爱做的事,就是带着年轻人参观抗战图片展,用父亲的故事、自己的经历,讲好香港的过去与现在。他说:“铭记历史并非要记恨,而是要记住我们的根!香港从来不是孤岛,无论抗战时守护文化、守护家园,还是现时助力国家,香港人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守住根、望向未来。”
林诗键:铭记历史珍视富强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郑治祖、康敬)全国政协委员林诗键今日(3日)将首次在现场观看阅兵,“能够见证大型阅兵,我心情十分兴奋。”
林诗键祖籍广东清远,祖父30年代开始在香港和澳门创业,从祖母和父亲口中得知祖父非常爱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祖父一直都有赈灾和赠医施药等等,受到家族的影响,他亦十分爱国。他非常感恩自小有机会学习中国历史,也会向下一代解释国家今天的富强实在是得来不易,一定要在战争和战前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和经验。
沈慧林:倍感荣幸心情激动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康敬)香港政协青年联会主席沈慧林今年曾与家人回到福建泉州的祖屋寻根,了解到自己的家族与抗战的渊源。今年是沈慧林第二次到现场观看阅兵,他说:“我倍感荣幸,心情很激动,国家和香港都历经风雨考验,才能有现在的发展,我会将这次阅兵现场的见闻带给香港的学生。”
沈慧林家族的先辈曾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亦曾捐资购买飞机,抗战胜利后家族更致力於在国内外传承中华文化,沈慧林耳濡目染,这些年也在香港做青年工作和弘扬中华文化。正如为抗战付出鲜血、汗水的先辈那样,他也希望能尽自己一分力,透过带青年了解祖国发展以及文化底蕴,让更多香港青少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香港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杨永杰:爱国课堂生动震撼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黄子晋)身为教师的立法会议员杨永杰表示,自己万分期待在阅兵仪式看着整齐的方队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见证一系列现代化装备展示国家的国防军事力量。“这场阅兵不仅是国家实力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堂生动震撼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相信所有香港市民都会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安全、主权和发展利益得到充分保障,香港『一国两制』才能行稳致远,社会才能实现长期繁荣稳定。”
为了更充分地“读懂”这次的阅兵,杨永杰仔细阅读香港文汇报近日所刊出“聚焦九三阅兵”系列报道,深刻了解到国家的最新军备,海陆空军攻防实力的显着增强。他表示,这不屈不挠、高歌猛进的强军历程,值得每一位中国人无比自豪。
姚柏良:现场见证非常振奋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黄子晋)香港旅游界立法会议员姚柏良自幼听祖母分享在抗战期间躲避日军的故事,并透过观看连环图和《地道战》等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对抗战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加上他从事旅游业多年,积极推广红色旅游,深刻感受到“战争十分残酷,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
姚柏良早年曾出任爱国企业家徐增平的总裁助理,恰逢乌克兰拍卖未建造完成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被派驻当地参与促成购舰事宜,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成功为国家引进,其后该舰由国家改建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这样的经历,也让姚柏良成为一位军事迷,对中国军事发展有很特殊的情感。
姚柏良兴奋地说:“我对今次能亲临现场见证国家的盛大阅兵感到非常荣幸及振奋。这不仅是军事展示,也体现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梁美芬:止戈为武昭示军力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黄子龙、黄子晋)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梁美芬的家庭与抗战历史紧密相连。抗战期间,她的母亲留守香港,父亲前往肇庆避难。儿时,她便听母亲讲述日军侵占香港时的悲惨景象,如饿殍遍野、女性遭奸淫杀害、孕妇也未能幸免。这些故事让她深刻体会到抗战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长大后,读到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更令她震惊,中国曾积贫积弱,遭受列强欺凌,百姓生命如草芥。梁美芬深知,今日和平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她对抗战胜利充满感恩,也明白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力量是和平的保障。
今日亲眼目睹是次阅兵,梁美芬精心设计自己的装扮,以示尊重,她说,会穿上一件前襟和下摆轻盈飘逸的红色裇衫,看起来像红旗飞扬。梁美芬相信此次阅兵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科技成果,让那些企图挑衅中国的势力知难而退。
林顺潮:致敬历史展示实力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郑治祖、康敬)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林顺潮并非第一次在现场观看阅兵,但仍是无比期待,他说:“对我而言别具意义。”他指出,当整齐的方阵和雄壮的军乐震撼耳鼓时,那份震撼和自豪感无以言表,“这不仅是对国家实力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身为医生的林顺潮说,自己对那段岁月的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的精神深感触动。许多医者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他们的专业和奉献与前线将士同样伟大,“这让我更加体会到『守护生命』背后所承载的民族责任。”
在出发前,林顺潮特别翻阅不少资料,了解今次阅兵的亮点和国家最新的军事实力,他也从香港文汇报的报道中得到很多启发。“带着一份敬意和期盼,我还准备了一个小国旗西装襟章,作为珍贵的纪念,见证这段历史时刻。”
冼汉廸:关注军事科技迭代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郑治祖、康敬)“第一次现场看到军人们整齐一致的步伐、威武雄壮的军容,还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内心感到无比震撼。周围的人群都沉浸其中,有的挥舞着小国旗,有的眼含泪光,我感觉当时大家的心都是紧紧相连的,在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骄傲。”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冼汉廸如今回想2019年在北京观看阅兵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这次他更提前了解是次阅兵的亮点,关注阅兵训练背后的科技迭代,种种发现都让他感到非常激动和期待。
冼汉廸从小就听长辈讲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抗战事迹,他们在保卫香港的战斗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当时港九独立大队建立了国际工作小组,积极营救国际友人、与盟军共享情报,展现了超越意识形态的国际合作精神。
他认为,至今香港仍在传承,只是从“情报枢纽”变成“超级联系人”,从战时的营救行动到现在的全球合作与交流,形式变了,但依托祖国、联通世界的定位,以及服务国家所需、发挥自身所长的担当不变。
何建宗:致敬抗日卫国军民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严锴华)“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何建宗早前参观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的“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巡回展览”,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希望为是次盛大的阅兵做足功课。
他更特意准备一套黑色中山装,他解释指这套衣服有双重含意,既是缅怀当年的抗日英烈与牺牲军民,也是向当今保家卫国的人民解放军致敬。“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切没有人民军队是不可能达到的。”何建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