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9时,澳门城市大学教师小娴收好行装,从珠海十字门的家中出发,打车到对岸的横琴口岸过关后,再乘车抵达凼仔的学校。整个过程,她花了不到40分钟,过关时长一般在3—5分钟。
小娴的便捷通关路,源于去年8月18日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的启用。如今,新口岸开通已满一年。一年来,其累计验放出入境旅客超过600万人次、车辆约90万辆次。而这其中,澳门单牌车的单日通关量已超过2000辆次,在出入境车辆中占比超过五成。
横琴口岸,是珠澳往来的重要通道,20年来将隔水相望的珠海横琴、澳门紧密连结,成为一条斩不断的纽带。横琴新区保税事务和口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澳门单牌车的通关量超过五成,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正在逐步走向横琴,通关的路越来越近,两地的融合越来越深。”
过关:“几分钟就过来了”
新口岸开通后,不少过关人的第一感受是“快”。
像小娴一样,经常往返珠澳两地的张姓旅客,也体验到几分钟过关的便捷。“以前在旧口岸去澳门,要在横琴口岸和对面的莲花口岸各进行一次检查,中间还要坐一趟摆渡车,现在快多了,几分钟就通关了,非常便捷,环境也比以前好很多,停车很方便。”
对于横琴新口岸的速度,龚元香有更深的体会。龚元香是珠海横琴濠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在这之前,她曾在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工作了9年。
2012年,龚元香初到产业园工作,平时住在澳门,每天两边跑,走的是湾仔码头。“还是很辛苦,当时我们每天要赶第一班船,若赶第二班船就赶不上上班。过来之后,要等班车,一般等上三四十分钟,坐车再花几十分钟。”龚元香说,那时候通勤时间很长,早上6时多出发,9时到单位上班。
后来,因丈夫留任澳门大学任教,龚元香也随之搬到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再之后便迎来横琴新口岸的开通。“搬到横琴校区之后,我们就方便了。产业园虽然远一点,路程时间也能一个小时之内解决。”
黄茵则因口岸的提速,渐渐淡化了横琴、澳门的距离。2019年5月,90后澳门女孩黄茵来到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创办了湾谷科技研究(珠海)有限责任公司。而此前,她在澳门也创办了公司。
“我住在澳门凼仔,经常需要珠海横琴、澳门公司两边跑。”黄茵告诉记者,凼仔离莲花大桥很近,过桥就是口岸,开车过来大概半小时,而她从家里到澳门的公司,路程要花15分钟至20分钟时间。“就多个10分钟左右,所以我觉得很方便。”
事实上,横琴新口岸的通关快,主要得益于两点。其一,澳门莲花口岸搬迁至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两个口岸合二为一;二是,它的旅检通道用的是“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方式,如同只过一次关。
“新模式带来的不仅是通关速度的提升,也改变了不少人的出行习惯。”横琴边检站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以前的赴澳旅客通关,大部分更愿意选择离市区较近的拱北口岸通行。而现在,部分经常出入境的旅客,比如澳门大学教师、学生群体等,经由横琴口岸通关的频率增加了。”
通道:一面坚挺,一面创新
横琴口岸,是粤澳往来的一条重要通道,不仅要供两地人车往来,也承担着对澳物资输送的使命。这一年,横琴口岸在风雨中坚挺,也在变化中创新。
2020年8月18日下午3时许,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正式开通,在鲜花与闪光灯中,新口岸迎来第一批通关人。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在去年8月19日凌晨,距离新旅检区域开通不到10小时,这个新口岸就被汹涌而来的台风“海高斯”逼停。直至当日中午12点半,方才重新恢复通关。
这背后,横琴口岸经历了一场与台风的搏斗。值得欣慰的是,在“海高斯”带来连续8小时的狂风暴雨中,新横琴口岸岿然未动,经受住了第一次台风的考验。
今年7月底至8月初,珠澳面临新一波疫情的冲击,口岸再次迎来严峻挑战。
8月3日,澳门通报新增4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其中3名有多次经拱北口岸往返珠澳、并在珠海逗留的行程记录。与拱北口岸相比,横琴口岸虽平静许多,但也有人做好了过不了关的准备。
“我今天把行李都带过来了,准备在澳门暂住一段时间。”赴澳劳务人员翁先生说,他每天都从横琴口岸往返,4日起通关政策有变化,他已经与澳门的雇主商量好了,在澳门租房子作为宿舍,租金个人承担一半。但也有不少房子在横琴、工作在澳门的“双城人”,无法像翁先生一样未雨绸缪。他们更希望的是,在紧急情况来临时,不会因过不了关,而无法回家。
这一年里,横琴口岸也加强了部署,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加强内部管理。边检、海关、卫健等部门协作配合,构筑起一道口岸全链条闭环管理的严密防线,保障出入境旅客的生命安全,实现疫情防控“零输入、零感染、零扩散”。
需求在变,口岸也要不断创新。
一年来,横琴口岸应用智能CT机、毫米波、红外测温设备等非侵入式查验设备,强化了“一站式”系统等客车道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用“智慧旅检”提升无干预、低阻扰的通关体验。而随着澳门机动车出入横琴配额放宽至1万辆,横琴口岸也打造了“智能卡口+物联网”高效验放平台,压缩备案现场窗口办理时间一半以上。
口岸,也是一条保障通道。这一年,新口岸创新了进境暂存中转澳门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管措施,让暂存横琴货物24小时内送达澳门消费者;建立起输澳苗圃认可制度,推动实现两地监管规则和标准对接;还累计验放了输澳天然气超4000万立方米。
融合:越走越近的通关路
濠江两岸,珠水泱泱。横琴口岸自2000年建立起,历经四代变迁,也记录着珠澳两地风雨同舟的二十余年,见证了琴澳不断融合的道路。
横琴新口岸开通一周年,有一组数据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澳门单牌车的单日通关量,已经超过了全部出入境车辆的五成。
这是什么概念?横琴新区保税事务和口岸管理局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澳门单牌车通关量占到五成,这意味着,澳门居民来横琴创新创业、就业生活的人数在稳步增长,横琴口岸正逐渐成为澳门居民往来珠海的重要通道,两地的融合正越来越深。”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会发现,即便有了莲花大桥和横琴口岸,澳门与横琴往来的日渐密切,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据长期扎根横琴边检站的工作人员丁晓俊回忆,2000年启用的第一代横琴口岸,是填海建造的临时口岸,条件不太好。“当时每天验放旅客仅几百人,上午9时开关,晚上8时就闭关了,澳门方面通关的主要是凼仔居民,珠海方面则以赴澳旅游的旅行团居多。”
到了2009年,横琴开发建设后,琴澳两地的关系也突飞猛进。丁晓俊敏锐地觉察到,2010年左右,从横琴口岸入境的人和车多了起来,越来越多通关旅客因为工作和生活需要频繁往返两地。
2014年12月18日零时,第三代横琴口岸启用,并实现了24小时通关。此后,随着横琴自贸片区挂牌、澳门单牌机动车出入横琴政策落地,横琴口岸的客流量呈现爆发性增长。从2000年验放的20万人次,到2019年的900万人次,翻了45倍。而去年新口岸开通后,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一年累计验放的出入境旅客也超过了600万人次。
“很多澳门同胞都很认可内地的发展,到珠海经商做生意的很多,跨境上班上学的也很多,还有专门跑趟珠海来吃个饭的,每天下午5时左右都是客流高峰期。”这是此前丁晓俊留意到的现象。去年调离横琴边检站的他不知道,今年又有更多的通关人选择这里,从澳门开过来的单牌车也越来越多。
不过,一名长居横琴的律师曾乘坐公共交通,从横琴口岸返回其澳门的母校。在他的体验中,目前的横琴口岸,设计还是复杂了些,从广场到过关口的路也长了一些,南、北迎送客平台也让许多不熟路的人找不着北。他希望,横琴口岸能进一步优化,在物理边界上,尽最大可能缩短两地的距离。
目前,横琴口岸正在推进二期工程,这其中包括了客货车查验通道、随车人员验放厅、澳大横琴校区连接横琴口岸通道桥等。
在口岸的变迁中,横琴与澳门的物理距离在持续缩短。而双方的期待在于,在这条通关路上,走着走着,两地人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南方日报记者 梁涵 王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