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各区动态

深圳:四大行动计划同日发布 AI产业迎跨越式发展

2025-03-05 16:36 来源:深圳侨报

字体大小:

3月3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了《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了自2023年提出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目标以来的政策体系,与2024年12月发布的《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相互协同,加速政策效应显现。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深圳要形成“场景应用最开放、算力供给最普惠、产业生态最健全、创新创业最便捷”的产业发展环境。如何实现“4个最”?《行动计划》包括4方面18条,全景展现深圳要在两年之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蓝图和决心。

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

两年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AI先锋城市

最开放:加速推进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

场景应用,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价值转化的核心载体。

《行动计划》提出扩大开放“城市+AI”应用场景、深化AI赋能千行百业和大力培育智能产品矩阵3大主要任务,加速形成最开放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的“深圳样板”。

2023年以来,深圳已开放了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此次《行动计划》提出,深圳将大力建设市、区两级应用场景开放中心,围绕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教育教学、医疗服务和文化旅游5个领域,每年开放100个以上应用场景,打造“一区一品牌”典型场景应用,推动全面提升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水平。

最普惠:不断强化产业要素供给

要素供给,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支撑和稳固保障。

强化最普惠产业要素供给,《行动计划》部署了大幅提升智能算力规模、推动智能算力服务普惠泛在、加快构建行业语料集、打造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基地、探索数据跨境新模式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聚焦企业智能算力需求,深圳将建设一批智能算力项目,打造超智协同、异构融合、训推一体、普惠泛在的可持续训力供给体系。

深圳将扩容发放普惠“训力券”,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低成本使用智能算力;构建大规模的普惠算力保障体系,推动政府投资智算中心向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免费算力,鼓励社会投资智算中心向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优惠算力;加快布局低成本边缘智算中心,提升对不同模型的适配能力,熟化边端智算资源配套服务,满足推理侧算力需求等行动,持续降低算力成本。

最健全:持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源头创新能力,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决定性要素。

《行动计划》以支持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高水平科研载体、培育自主可控算力生态、打造人工智能开源生态为主要任务,持续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打造最健全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路径。

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重大专项,深圳从加强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攻关具身智能和支持智算芯片企业加强研发3个方面,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布局高水平科研载体方面,深圳将发挥鹏城实验室引领作用,支持光明实验室和福田实验室加快研发进程,鼓励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及各高校科研机构继续推进人工智能研究,以此建设“1+2+N”人工智能实验室集群。同时,深圳还将发挥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边缘智能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鼓励企业新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中心、技术中心,打通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

最便捷: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创新创业生态,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助推器和活力源泉。

《行动计划》从大力引育青年英才、建设一流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低成本产业孵化器、加强投融资支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和提升产业交流合作水平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最便捷创新创业生态。

通过大力招引青年创新人才、加大人工智能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和建设人工智能实训基地等手段,深圳将持续招引培育青年人才,逐步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发挥人才对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

深圳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组建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建设人工智能国内一流专业集群,加强本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大力培养本地人工智能人才。

为更大力度提供企业孵化空间支撑,加速企业孵化培育,深圳将在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等重点区,各打造1个以上超2万平方米的低成本创新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免租空间、算力优惠和配套资源服务,并鼓励各区打造区级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和人工智能产业楼宇,推动“楼宇园区+算力设施+科研机构+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吸引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3月3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产业发展绘制出清晰的蓝图。深圳将聚焦9大终端品类,采取9大重点工作,力争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站上万亿元台阶。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聚焦九大终端 剑指万亿目标

攻坚智能终端 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行动计划》的发布,为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定下清晰发展目标。《行动计划》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平板电脑、大模型一体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影像设备、全屋智能产品、工业级人工智能终端、其他新型人工智能终端共九大产品品类,提出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含深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生态持续丰富,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在手机、计算机、大模型一体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养老、智慧政务等领域打造60个以上人工智能终端典型应用场景。

壮大企业梯队 培育一批隐形冠军

围绕发展目标,深圳制定了九大重点任务,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

加快发展端侧大模型,深圳鼓励企业提高人工智能终端模型转换、优化和工程部署的效率和效能,建立大规模、多维度、高质量数据库,结合具体应用场景优化端侧大模型。积极招引大模型厂商来深发展。

提升人工智能终端基础软硬件水平,《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优化操作系统功能架构,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终端芯片核心技术攻关,发展下一代显示等技术,开展多模态智能传感器创新研究,拓展人工智能终端的能力边界。

推动形成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强大企业梯队,深圳将积极培育、精准发掘创新型新锐企业,充分挖掘中小微企业潜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吸引全球人工智能终端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在深设立创新应用总部、研发中心。

搭建创新平台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行动计划》聚焦营造多元繁荣的人工智能终端应用生态。如大力推进AI智能体开发,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支持企业打造垂类示范应用,孵化AI智能超级应用,建设面向国际国内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

与此同时,《行动计划》重视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终端标准体系,推动搭建新品导入(NPI)创新平台、人工智能终端评测平台、创新孵化平台等产业开放创新平台。

《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强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推广,制定人工智能终端创新产品目录和爆款产品清单,培育一批“热销单品”,鼓励优秀产品出海。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终端应用场景,滚动发布“城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支持人工智能终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开发AI个性化学习终端,加强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智能评测、虚拟实验等领域的应用。

在隐私安全保护方面,《行动计划》支持人工智能终端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和技术。建立人工智能终端安全漏洞快速响应机制,鼓励企业设立专门的安全团队。

协同多方赋能 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为支持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强化要素保障,用足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项资金保障,协同支持人工智能终端企业做大做强。用好20大先进制造园区,为人工智能终端企业提供优质优价空间。通过发放“训力券”“语料券”“模型券”,降低企业成本。协助企业加快端侧大模型备案,提供人工智能终端应用场景,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和全周期支持。

在人才支撑体系方面,《行动计划》鼓励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支持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及人才实训基地。加强人工智能终端领域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创业团队来深发展。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安居和办公空间支持体系。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深圳将重点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聚集,营造最优创新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深圳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态感知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重点打造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

聚焦“灵巧手”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核心技术攻关能提升智能机器人的性能,比如运动控制、感知交互等这些关键能力。《行动计划》将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摆在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提出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本体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业主制等方式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行动计划》提出,攻关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驱动技术,研制高精密微型一体化关节模组。攻关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技术,研制高精度视、触、力等多模态传感器。

加大机器人AI芯片攻关。《行动计划》提出,研究集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存算一体计算架构、异构多核架构、低功耗模式及算法工具链于一体的新型AI芯片架构。

重点打造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体现深圳产业发展战略布局。《行动计划》提出,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制具备高载荷、高灵活性、精细操作能力的仿生多指灵巧手。研究灵巧手多自由度运动、多指协同、指关节动态柔顺等控制算法,攻关手-眼-脑协同的灵巧操作技术。

突出开放开源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支持福田实验室突破具身智能感知、移动、决策、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前沿开放的具身智能平台底座。支持光明实验室建设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推动昇腾AI算子开发和开源社区生态建设。支持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市重点实验室。

高能级打造创新服务平台,重点突出开放开源。《行动计划》提出,支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建设具身智能技术试验场,推动场景应用落地。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建设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带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面向具身智能领域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开源社区、评测适配中心、创新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置通用模型库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并开放共享。

高水平布局检验检测平台与中小试基地。《行动计划》提出,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和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制定检验检测方法,加强关键检测设备及装置研发。制定具身智能机器人认证标准和流程,打造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完善评测配套工具。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产业创新服务载体。

培育爆款产品 营造最优创新生态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提出了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首台(套)应用、供应链协同创新、服务企业出海等支持政策,充分体现深圳制造业链条完整、产业基础雄厚及深港协同的优势。

《行动计划》提出,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设制造工厂,将其实施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纳入《工业项目名录》;支持首台(套)应用和爆款产品培育。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水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首次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培育具备竞争力的爆款产品;加快开放应用场景。聚焦政务服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交通、气象、经济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链主”企业在技术和研发保持领先,在产业链中具有核心优势地位。《行动计划》提出精准服务“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精准服务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企业,在资金、空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3月3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深圳将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聚焦“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领域,多渠道挖掘发现,建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库,围绕金融、创新、场景、人才、市场等要素资源,持续健全“精准识别—梯度培育—生态赋能”的全链条培育服务体系,厚植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成长沃土。

到2027年,将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推动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集聚高地,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

健全“精准识别—梯度培育—生态赋能” 全链条培育服务体系

精准识别:多渠道发现、挖掘和遴选

首先是多渠道挖掘发现和挖掘瞪羚、独角兽企业。

《行动计划》指出要构建和发现挖掘评价机制,重点关注优质创业团队及项目,主要聚焦“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领域,从创始团队、产品技术、市场前景等多个维度发掘。

其次是拓展市场化发现挖掘渠道。《行动计划》建议应加强与头部科技服务机构合作,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新工具发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重点关注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头部企业内部裂变和投资并购项目。

在提升专业化遴选评价机制方面,《行动计划》提出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评价委员会,不断优化梯度遴选评价指标体系等。

梯度培育:发挥金融+人才支撑作用

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和人才的双重支撑。

《行动计划》特别指出,要有效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各类政策性基金优先用于投资培育库企业,按企业需求给予组合融资支持等;同时要构建风险共担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向培育库企业投放专属金融产品;对支持培育库企业的各项贷款,在发生不良时给予风险补偿,探索建立深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风险补偿机制。

在人才保障方面,一是要加大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端化发展,鼓励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按培养人数给予补贴。二是要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建立人才信用评价体系,包括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无忧安居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等,对信用优良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优先给予职称评定、子女教育等支持。

生态赋能:创新土壤+开拓市场

《行动计划》明确了要完善创新生态支撑和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行动计划》提出打造科创空间,构建“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空间保障体系,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研发和生产空间。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通过联合拿地方式共同建设产业空间,鼓励研发、生产用途混合用地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经认定按政策给予支持。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持独角兽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创新,承担或参与市科技重大专项,开展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按政策给予资助。

推动场景创新与应用示范。开放全时全域全行业应用场景,优先考虑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产品与服务;鼓励政府重大工程、社会重大项目向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建立常态化的场景供需对接机制,定期组织培育库企业与场景需求方开展对接活动等。

在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方面,《行动计划》也给出了具体建议。在国内,将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白名单;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多渠道展示企业最新创新成果。国际上,对企业赴境外参加重点支持的展会,给予其实际发生展位费一定比例的资助;对培育库企业在境外投资项目产生的前期费用、境外项目贷款利息等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