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各区动态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奔涌

2025-10-24 11:5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体大小:

前不久,深圳企业新凯来子公司万里眼,在2025湾芯展上全球首发自主研发的带宽突破90GHz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实现多代产品跨越,位居全球第二。深圳正以一次次技术突破诠释着“创新之城”的深刻内涵。

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深圳整个城市就是最好的试验场。近年来,深圳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十四五”以来,深圳创新能级的跃升曲线令人瞩目: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领跑全国,国内专利授权量七连冠;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密度居全国第一;尤为振奋的是,“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首次登顶全球创新指数榜单。这组耀眼的数据,映照出深圳科技创新的盎然生机与蓬勃活力。

四链深度融合 塑造产业新动能

江雨馨是深圳理工大学的首届本科生。距离开学还有20多天,江雨馨就主动联系了意向导师,申请提前进入学校的合成生物实验室体验。学术导师、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立刻同意并作出安排。

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首创“三院一体”育人模式——学院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院以科研平台和产业资源提供实践教学支持,书院关切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对规划未来创业的学生,学校安排了生物产业导论、创新创业实践等选修课程,也专门聘请了产业导师,学生还有到上市企业实习的机会。

这种学术研究扎根于产业、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的育人理念,正是深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圳深知,一流教育孕育一流科技,一流人才托举一流产业。

“十四五”以来,深圳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培育人才—人才驱动科技—科技反哺产业—产业吸附人才”的闭环生态。

2024年深圳理工大学获批设立,标志着这座创新之城在10年间完成新建10所大学的壮举,全市高校数量跃升至17所。更令人瞩目的是,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彰显着高等教育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深圳正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深圳模式”。通过对接“20+8”产业集群,校企共建45个特色产业学院、21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认定7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从“华为ICT学院”到“大疆无人机特色班”,企业定制化培养项目架起需求与供给的直通桥梁。同步推进的“新课程、新教材”开发工程,则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今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专章部署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圳将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建设重大平台 构筑发展新支点

前不久,烽火通信、鹏城实验室等联合团队实现了在200公里标准单模光纤上突破254.7Tb/s(太比特/秒)的超高速传输,覆盖19.8THz(太赫兹)频谱带宽,频谱效率达到12.86bit/s/Hz,对未来光网络的架构设计、应用场景与产业生态具有深远影响,为下一代光通信系统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领头雁’。我们的科研不仅要关注当下,还要着眼长远,瞄准最前沿问题开展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表示。

战略雄心离不开硬核载体托举。放眼鹏城大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三大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交相辉映,超4000家创新载体织就密集的创新网络。全市积极统筹各类资源强化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实现协同联动、错位发展。

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热潮涌动不息。从鹏城实验室在智能算力互联生态建设的标志性突破,到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建设;从福田实验室、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的正式挂牌,到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获批落地,一个个重大平台拔节生长,标注着深圳科技创新的新高度。

更具震撼的,是总投资逾300亿元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渐露峥嵘。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解析生命密码,脑解析与脑模拟装置探寻大脑奥秘,材料基因组平台加速物质革新……这些国之重器相继投用,催生出神经疾病研究、头戴式荧光显微镜等世界级创新成果,让深圳在全球科技版图上刻下鲜明印记。

创新势能持续向产业纵深转化。深圳高质量建设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十四五”以来,深圳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国内专利授权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城市之首;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首登全球第一。

打造一流生态 激发人才新活力

创新一直是深圳城市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十四五”以来,深圳围绕开放创新、要素保障、金融支持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构建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一流创新生态。

“过去找投资人,我们要带着PPT全国跑。现在‘深圳创投日’直接办到了家门口。”日前,2025香蜜湖财富管理周暨“深圳创投日”活动中,一位福田初创企业代表感慨道。

会上,深圳建源政兴基金70亿母基金正式落地,福田区联合建行打造“耐心资本”新标杆,聚焦AI与具身智能、半导体、新材料等“20+8”产业,200亿基金群将打通银行资金赋能科创的“最后一公里”,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金融活水。

深圳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成立了千亿级的产业引导基金、百亿级的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2024年新增私募股权、创投基金152支,管理规模超1.5万亿元。创新推出研发贷、并购贷等信贷产品,2024年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9873亿元。支持科创企业赴海内外上市融资,2024年境内外新上市企业22家,累计上市企业达579家。

人才,是创新生态的核心要素。“深圳始终以求贤若渴的姿态广纳英才。”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的话语掷地有声。这座城市以开放的胸怀、务实的举措,不断加码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保障。

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2.62万、人才总量超700万,连续两年被评为最吸引“95后”城市。深圳发布鲲鹏青年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为在校大学生和青年创业者提供最高100万元资助。从“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无忧安居体系到“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乐业办公体系,深圳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人才心无旁骛投身创新事业。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